• +86 188-0018-6806
  • harveyyan@zhongyinlawyer.com

稻盛和夫:抑制“自我”,以利他之心做出判断

稻盛和夫:抑制“自我”,以利他之心做出判断

   2021-07-20T06:17:22+08:00

所谓心灵管理,就是抑制“自我”,让“真我”呈现。

对我们心中利己的自我不予抑制,就会糟蹋了我们宝贵的人生。那么,将这种低层次的自我当作杂草一样连根拔除不就行了吗?

但事情并不如此简单。

实际上,正因为有了“自我”,我们才能生存。仅靠纯洁美好的“真我”,人无法生存于世。

比如,为了生存,自己要多得多占的贪欲;为了保护自己,要顶撞对手的怒气,这些都是造物主赋予人的生存的本能。

没有了这种本能,作为生物,人无法维持自己的生存。

还有一些事例,比如名誉欲、权势欲,乃至种种的怨恨,这类占据心中的低层次的“自我”,成为某些人们生存下去的动力和活力。

然而,这种“自我”尽管为生存所必需,但低层次的“自我”决不可以过度膨胀。

换句话说,就是不能让那个卑贱的自我成为支配心灵的主角。如果低层次的“自我”成为主宰,人生必然遭遇挫败。

为了避免这种状况的出现,就必须对心灵加以管理。

图片

人的心中同居着“真我”和“自我”。这里的要点是:

“自我”即利己心具有专横跋扈的特性,一旦放任不管就会膨胀,以至将“真我”即利他心逼至角落。

实际上,我们在判断事物的时候,往往以得失或面子等等作为判断的基准。

很少能用“为他人好”的利他之心进行判断。在这一点上,即使是长期修行的僧人也一样。

另一方面,基督劝人说:当人打你右脸颊时,你把左脸颊也让他打。而佛陀提倡对怨恨报以微笑。

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是因为美好的、优雅的利他之心占据了他心灵的大部分空间。我们是凡人,成不了基督或佛陀。

而为了生存,最低限度的“自我”即利己心乃是必需。“自我”多少要一些,但又必须让“真我”在心中占据主要阵地。

要做到这一点,就非抑制“自我”不可。

注视自己的心态,当只要对自己有利就行的“自我”冒头时,即刻压制它,犹如“敲击鼹鼠”的游戏那样,把刚抬头的“自我”压下去。

若能如此用心,“自我”就能减少,减少的部分为“真我”所占领,“真我”所占的部分就会扩大。

这样做,“真我”在心中占据的比例就会增加,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人格提升的过程。

就是说,通过每天的自我诫勉,“自我”的比例削减,“真我”的比例增长,这就是所谓“提高心性”。

把这件事当作家常便饭,反复进行,在这样努力的过程中,心灵得到磨炼,就会被人称为高尚的人、有道德的人。

还有,通过持续不断地磨炼心性,对事物的判断基准也会发生变化。

“真我”所占比例扩大以后,就会以利他之心,即美好的充满关爱他人的心对事物进行判断。

相反,如果“自我”占据的比例大,就会以“我呀我呀”的利己之心对事物进行判断。

判断同一件事,用利他之心判断,还是以利己之心判断,结果将截然相反。

人在判断事物的时候,并不是仅仅驱动理性。

确实,我们在使用理性判断事物,但此时,成为判断基础的乃是心灵的状态。这个心态是利他还是利己,判断的结果大相径庭。

以利他之心为基础判断时,就能看见事物的核心,判断就很少失误。以利己之心思考时,判断就会迷惑,就会扭曲,往往导致错误的结果。

我们必须认知,在我们的心中,同居着恶的“自我”和善的“真我”。

推出善的“真我”充当主角,让恶的“自我”只当配角,按这样的原则,在人生的舞台上演出自己的剧目。

阅读全文 →
Harvey Yan

您有什么想法?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