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源:稻盛和夫 山东盛和塾
一、首先,必须要认识到人性的多面性
1、人的心中同居着真我与自我
我信奉“人性本善”,然而与此同时,另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同样也摆在我们眼前,那就是人性同时又非常软弱,极易受到诱惑,被各种欲望俘虏。
因此很多时候,我们会轻易地误入歧途,走上利己自私的道路。
对此,我曾给大家讲过,人的心灵构造可以看做以真我为中心的多层同心圆,真我的外面是自我、感性、知性。
但是,心灵的中心同居着“真我”与“自我”,这两者在争斗。我认为,这样的描述易于让我们理解人心的本质。
所谓“真我”,它充满着爱、真诚与和谐,它可以用真善美这个词来表达,它美好无比。
天台佛教中,有“山川草木悉皆成佛”的说法。山也好、川也好、草也好、木也好,森罗万象,世间万物,皆驻宿着佛性。
这个世界上,不管生物还是非生物,全都像佛一样,具备优雅的、满怀慈悲的、关爱他人的高层次的心灵。我将这种佛心称做真我。
与这种高层次的“真我”相对应,所谓“自我”则是基于本能的,就是说,只要对自己有利就好。
比如憎恶、嫉妒、贪婪、虚荣、猜忌,还有自恋等表现。如果说“真我”是高层次的自我,那么“自我”就是低层次的自我。
同时,也可以把“真我”称为利他之心,把“自我”称为利己之心。
利他之心就是关爱、救助他人之心;利己之心就是只要自己好就行的自私自利之心。每个人身上都同居着这两种心。这就是我们的心灵。
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文中有如下描述:
我只身来到神的面前。
可是,那里已经站着另一个我。
那个暗黑中的我,究竟是谁呢?
为了避开他,
我躲进岔道,
但是,我无法摆脱他。
他公然在大道上迈步,
卷起地面的沙尘。
我谦恭地私语,
他高声地复述。
他是我身上卑微的小我,
就是自我。
主啊,他不知耻辱。
我却深感羞愧。
伴随这卑贱的小我,
我来到您的门前。
泰戈尔的诗中描述了丑恶卑贱的自我和纯洁美丽的真我,这两者在每个人身上同居。
2、由利己心引起的“三毒”
据说人有108种烦恼,释迦牟尼说,这些烦恼是陷人类于痛苦的元凶。这些烦恼中,最厉害的有三种,就是“欲望”“愚痴”“恼怒”,被称为“三毒”。
我们人类是在这“三毒”的控制下度日的生物。想比别人过更好的生活,想轻松赚钱,想尽快出人头地。这种物欲和名誉欲,隐藏在每个人的心中。
如果这些欲望无法实现,就会转为恼怒:“为什么事不如意?”恼怒之余,就会对那些成功人士心生嫉妒。
一般人随时随地都会被这样的烦恼所支配。
从出生到死亡,人需要单独走完全程。这个过程中,不仅时刻受到死亡的威胁,也时常受到源自我们内心“三毒”的威胁。
所以,释迦牟尼倡导持戒(持有道德规范,并努力实践),告诉我们必须抑制利己心,抑制烦恼。
图片
当然,利己心和烦恼,是人生存所必需的能量,不能一概否定。但是与此同时,它们有剧毒,让人陷于痛苦,甚至断送人的一生。
这样的利己心和烦恼,是把我们引向不幸、毁灭我们人生的元凶。但另一方面,人类原本也具备美好的根性,它与烦恼处于对立的位置。
比如乐于助人,为他人尽力就能感觉到喜悦等。这种美好的心灵,每个人都具备。
但当烦恼过多时,这样的美好心灵就不容易呈现出来。
图片
二、为什么说,真正的高手都是反人性的?
1、不对自我加以抑制,就会糟蹋仅有一次的人生
对我们心中利己的自我不予抑制,就会糟蹋了我们宝贵的人生。
那么,将这种低层次的自我当作杂草一样连根拔除不就行了吗?但事情并不如此简单。
实际上,正因为有了“自我”,我们才能生存。仅靠纯洁美好的“真我”,人无法生存于世。
比如,为了生存,自己要多得多占的贪欲;为了保护自己,要顶撞对手的怒气,这些都是造物主赋予人的生存的本能。
没有了这种本能,作为生物,人无法维持自己的生存。
还有一些事例,比如名誉欲、权势欲,乃至种种的怨恨,这类占据心中的低层次的“自我”,成为某些人们生存下去的动力和活力。
然而,这种“自我”尽管为生存所必需,但决不可以过度膨胀。
也就是说,不能让那个卑贱的自我成为支配心灵的主角。如果低层次的“自我”成为主宰,人生必然遭遇挫败。
刚才讲过,人的心中同居着“真我”和“自我”。这里的要点是:
“自我”即利己心具有专横跋扈的特性,一旦放任不管就会膨胀,以至将“真我”即利他心逼至角落。
所以,心态是利他还是利己,判断的结果大相径庭。
以利他之心为基础判断时,就能看见事物的本质,判断就很少失误。以利己之心思考时,判断就会迷惑,就会扭曲,往往导致错误的结果。
2、遵循因果法则,思善行善可以改变命运
每个人都有着各自既定的命运。虽然我们的人生被既定的命运所引导,但人生旅途中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
正所谓人生是波澜起伏的,自以为健康时却遭受病魔袭击,自以为工作顺利时却被卷入意想不到的麻烦中。
在这种时候只要存善念、行善事,命运就会朝好的方向转变;如果存恶念、行恶事,命运就会向坏的方向转变。
那样的话,我们就没有必要完全屈从于与生俱来的命运安排。
我总是不厌其烦地对大家说,遵循“因果报应的法则”,尽可能存善念、行善事,日复一日的努力,这是拥有幸福人生的绝对条件。
这里所说的“善事”“恶事”,实际上正是真我和自我。
在人生道路上遵从真我召唤,本着利他心对事物做出判断,即所谓存善心、行善事。
反之,听任只考虑一己私利的利己心——自我的摆布,即所谓存恶念、行恶事,最终会带来不好的结果。
然而,如果没有了本能,人类则无法生存下去,因此不能完全否定利己,只是不能过于利己。
那样的话,人生会朝着更坏的方向发展。必须相信因果报应的法则,遵从真我召唤,每日存善念、行善事。
图片
只有这样的生存之道,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才是人生的目的。
图片
三、通过这七种修行,磨炼自己反人性的能力
1、坚持“愚直地、认真地、诚实地”工作
“愚直地、认真地、专业地、诚实地”投身于自己的工作,长此以往,人就能很自然地抑制自身的欲望。
此外,热衷于工作,还能镇住愤怒之心,也会无暇发牢骚,而且日复一日努力工作,还能一点一点提升自己的人格。
从这个意义上说,“努力工作”就类似于修行。
图片
而实际上,释迦牟尼提倡的进入悟境的六项修行——“六波罗蜜”,其中之一的所谓“精进”就是拼命地工作。
一心一意投身于工作,聚精会神,孜孜不倦,精益求精,这本身就是磨炼人格的修行,这样做就能磨炼我们的心志,促进我们成长。
而通过这种心志的提升,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价值也能随之提升。
2、幸福的感受来源于“知足之心”
不管物质条件如何充裕,如果无限度地追求欲望,就会感觉不足,心中就会充斥着不满,就无法感受到幸福。
相反,即便是在物质匮乏、一贫如洗的状态下,如果具备知足之心,就仍能感受到幸福。
就是说,幸福与否,是由人的心灵状态决定的。
图片
“满足了这些条件就能幸福”,世上没有这种普遍性的标准。
在临死时,能够感觉到“我的人生是多么地幸福啊”,塑造这种能够感觉到幸福的心灵,才是重要的。
如果没有这种能感受到幸福的“美好心灵”,就绝不会有幸福。
为此,释迦牟尼告诉我们要有“知足之心”,就是培养一颗能够感受到幸福的心灵,这才是重要的。
释迦牟尼教导我们,不要贪得无厌,不要怒火中烧,不要牢骚满腹,重要的是努力培育一颗仁厚充裕的心灵。
每天带着知足之心去生活,我们的人生就能变得丰富多彩,幸福美好。
图片
3、将知识转换为“信念”
安冈正笃在他的著作中阐述了“知识”“见识”和“胆识”,在此我也想讲一讲。
知晓了各种事情,就把“知识”拿出来炫耀,这是评论家做的事。他们阅读大量文献,博学且拥有丰富的知识。
但即便拥有再多的知识,对人生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你只是成了一个知识渊博的人而已。
同时,如果说“那个人有见识”,则不仅指拥有知识。而是指在广泛学习后,在拥有知识的基础上,还通过领会知识,拥有了“非这样做不可”的信念。
不仅拥有知识,而且知识升华到“非这样做不可”的信念时,就成了见识。
通过自己的所知,能强烈认识到“非这样做不可”,像这样将知识升华为一种信念这就叫“见识”。
但有了见识还不够,任何事情必须经过实践才能实现,因此,只有“非这样做不可”的信念而不付诸实践仍然没有意义。
在实践时,需要无论如何必须向前推进的坚强意志和勇气,也就是需要有胆力,或称之为“胆识”。
就是说,将知识升华为见识,再将见识升华为胆识,才能果断地付诸实践。
4、通过每天反省来意志利己心
我每天早上在洗脸的时候,有时会从心底涌起强烈的反省之念。
例如,每当这时回想起自己前一天的不当言行时,我都会冲着镜子里的自己厉声叱责,“岂有此理!”“你真是个蠢货!”
最近以来,更是不仅限于早上洗脸的时候,在宴席结束后,回到家中或者酒店的房间准备上床就寝时,也时不时会不由自主地脱口而出“对不起,希望上天能够原谅我”这样的“反省”之词。
我口中的“对不起”是在为自己所犯的不当错误表示坦诚道歉的同时,又是在向造物主发出祈求,希望自己的错误能够得到原谅。
每当我高声说出这些话时,或许会让听到的人吓一跳,但是我在独处之时,总是会不由自主地脱口而出这些词语的事实却又有利于我进行自诫。
对于这个习惯,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时我自己的“良心”在呵斥内心中的那个利己的自我。
我们每个人如果都能够基于理性,从利他角度作出判断的话,那么就自然会永远确保采取正确的行动。
我认为,如果能够通过不断“反省”来警戒自身,尽可能地压制住利己念头,那么我们心中原本潜藏着的美好的“利他”之心自然就会显现出来。
通过“反省”,我们一定能够让我们心中原本美丽的心性得到绽放和升华。
图片
5、作出结论前,先设置一个“理性的缓冲器”
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对各种各样的事情做出判断。这时,瞬间产生的第一反应,往往出于本能,即出于欲望。
因此,在正式应答前,暂且保留条件反射式的判断。
暂停片刻,吸一口气,然后自问自答:“我这个想法,这样判断,是否出于个人欲望,是否夹杂私心?”
这样做非常重要。
就是在做出结论之前,先设置一个“理性的缓冲器”,使你的判断不是基于单纯的欲望,而能接近于理性。
图片
在“思考”这一过程中预设一个“理性的程序”,对于摆脱欲望而言极为有效。控制住欲望,也就是抑制了私心,利他之心就会抬头。
先人后己的利他心,是人一切德行中最美好、最高尚的品格。
6、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感谢
祸福如同交织的绳索——坏事好事交替发生,这就是我们的人生。
因此,好也罢,坏也罢,晴天也好,阴天也好,一概怀抱感谢之心。不仅幸运时,即使遭遇灾难,也要说声谢谢,表示感谢。
好歹现在自己还活着,上苍还让自己活得好好的,就冲这一点,也该感谢。
我常在内心告诫自己,只要实践这一条,就能提升自己的心志,走出开启幸运的第一步。
但是,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不管是晴是雨,都不忘感谢,人要达到这种境界简直太难了。
碰到灾难,你说这也是修行,也该感谢,人家哪有这样的情绪。“为什么就我这么倒霉!”不仅不感谢,还要怨恨,恐怕这就是人性吧。
那么,好运惠顾,事情一帆风顺的时候,感谢之心就自然而生了吗?那也未必。
“好事!那是我该得的,理所当然。”——人往往这样想。“这点好处怎么够!”——还一心想得寸进尺。
人一起贪念就把感谢丢在脑后,也从此远离了幸运。
“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感谢。”我们必须用理性把这句话灌进自己的头脑。
图片
即使感谢的情绪冒不出来,也要说服自己。就是说,随时都准备说一声“谢谢!”持有这种心态非常重要。
7、一天至少一次精心仪式
所谓达至开悟境界的人,就是达至了真我。
到达了这个境界,这个世界的一切真理,就会在眼前清晰地呈现,同时,就能创造出自己想要的现实。
据说释迦牟尼开悟的时候,在瞬间理解了森罗万象的真理,让自己和宇宙成为一体。
他还对弟子们说,这种境界是无法用语言表述、无法用文字记录的,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会明白。
对于我们这些凡人而言,能否轻易到达开悟的境界呢?当然不会那么容易。
我曾经出家为僧,在我的心灵导师西片担雪长老那里学习修行,但仅仅是花点时间坐禅,根本不可能指望因此开悟。
我皈依的是临济宗,临济宗有一位被称为中兴之祖的白隐禅师。
即使是这位白隐禅师,也曾经感怀:大的开悟,就是“大悟”,在自己的一生中,也仅有八次而已。
即使是一生都专注于禅修的人,也只有八次开悟。所以,我们即使拼命修行,想要到达开悟的境界,也绝非易事。
我们所能做的,只有从平时开始,尽可能努力磨炼自己的灵魂,让自己的心灵更加美好。
虽然我们终究无法到达开悟的境界,但仍可以天天努力去接近开悟。这才是人生于世,上天赋予我们的人生目的。
在日常生活中,在每天的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心性,磨炼自己的灵魂。
只要这样度过人生,那么,即使到达不了开悟的境界,也能够一点一点地向真我靠拢。
抱这种人生观的人,顺应了“宇宙的潮流”。
随着向真我不断靠近,现实生活也会朝好的方向发展,人就能受到幸运的眷顾,度过幸福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