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于: 金杜学堂
本文作者 刘嘉 金杜律师事务所公司业务部 律师
英才二期班的同学们顶着夏末的太阳,笨手笨脚地和棒球较劲,这场景似乎还是在昨日。当思绪回归到电脑屏幕前,一个学年已经过去了。
回顾过往的课程,我对于律师工作的内部视角和外部视角有了更多感悟。
01
关于内部视角的评论
图片
所谓内部视角,指的是跳开特定一种业务的技术细节,揭示了直观的文件工作之外,律师工作要求团队的组织管理、沟通方法。也就是说,律师虽然是一种职业,但同样在现代市场环境中服从商业的组织规律。
在这一议题上,我要举出胡梅律师主讲的美国民事诉讼概览以及模拟投标课程作为例子。
在表面上,我们的课程内容非常技术化——我们被要求分别就一个美国法的管辖权问题进行辩论,和就某银行接管清理项目进行投标。
但我认为重要的地方在于,这些任务必须借助团队合作限时完成。课程材料数量众多,迫使我们只能在小组内分工处理并汇总。而由于我们对需要展示的内容全然陌生,就不得不倚赖于切割材料后汇集讨论,从组员个别的思想里拼凑出对全局的理解。
更进一步的洞见在于,将一小群人组织起来进行有效的分工和信息交换,本身也是要讲究技术和方法的。否则,纸面上美好的规划一旦开始执行,就面临无穷无尽的意外情况;而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时,跑题、重复、遗漏和误解也会如影随形。
在这一维度上,法律知识的专业性不能够提供实质性帮助。这也表明,如果我们承认当前的法律服务趋向于团队作战,则我们将观察到律师合作在组织和管理上的趋同,而非“法律专业”因专业知识和“行话”而与其他的商业组织趋异。
但也要避免极端地认为组织万能。
组织的功能当然是存在适用范围和作用极限的。我的感受是,恰当的组织对于成员能力和认识范围内的工作,例如分析一连串冗长的案件事实或者为投标目的而制作 PPT,可以起到加快速度和提示思维死角的作用。
但是,如果组织内的成员完全不了解某一议题,则组织内的讨论仅能起到使大家充满自信地漏掉相关的考虑的反面作用。
例如,在银行接管项目投标活动中,我们没有人了解参加评标的甲方人员的职位、所属机关甚至是年龄意味着什么。尽管我们的确意识到,评标组中一定会有人做决定,有人只是负责执行。但在我所在小组的讨论中,关于对甲方人员的解读是完全空白的。
通过课程中的实战演练,我直观感受到了“律师工作是团队工作”这一命题的含义。据说,在其他行业的公司中,团队协作的规模会更大,更加复杂。这就提示我,要对于团队这一工具存有敬畏,同时也要充分理解这种复杂性的代价。
02
关于外部视角的评论
图片
就外部视角的话题,我要特别聚焦于魏子熙老师、赵磊老师、胡喆老师的《以客户为中心的工作理念与思维方法》系列课程。
所谓的“律师行业是服务业”,如果只从及时响应客户的邮件和电话、按时提交文书成果的角度来理解,还是很不够的。就服务业来说,面向客户交付的内容是成果,过程和(更重要的)成本是黑盒状态。
因此,正如赵磊老师评论的,客户永远认为服务者做得太少,而要的太多。如果恰巧服务内容还伴随着专业壁垒,这种猜忌就会进一步加深。
从以上特点来看,律师的职业规范、工作惯例等内容,是藏在服务背后的、非直观的。固然,从长期的、竞争的法律服务市场的视角来看,规范的、专业的律所将能够在市场中存留(我谨慎地不使用“胜出”这个字眼)。
但就每一个客户而言,更可能看到是一连串无理由的问话、邮件和索取文件的要求,以及一份长得令人打瞌睡同时又拒绝给一句痛快话的法律文件。客户固然在理智上能够认识到,己方给了钱,因此律所在总体意义上是“为了自己好”。但一旦具体到某个特定的工作场景,这种理性认识就立刻被直观的烦躁情绪取代了。
这也就提示我们,“客户体验”同样适用于律师的工作。
此外,外部视角还向我提示,“客户”这个概念也适用于组织中具体与我们对接的个人。这就是说,“客户”不仅能被理解为一个自主行动的人,而应当被理解为多个利益既共存又冲突的部门或小集体,同时还应当被理解为受制于角色、制度甚至情绪的个人。
我们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我们实际上接触的“客户”,指的就是有限的几个人。但是,在现代商业组织力求建立和维持规章制度的大前提下,我们在何种限度内可以仰赖对个人的认识,仍然存有疑问。
03
关于财务数据的思考
图片
在前文总体性质的评价外,我还希望特别对孙健老师的《会计基础与财务报告分析》财务报表的课程发表感想。
与前文所述的“非技术”不同,财务报表课程是一门典型的技术课程。然而,如果交易律师不懂得财务知识,可以不夸张地认为是瘸了一条腿。更何况,监管机关也已经以实际的处罚(比如说欣泰电气案中的律师)强制要求律师了解或懂得财务知识了。
我的印象中,孙健老师的授课包括了几大块:会计原理、财务报表识读、公司财务。孙老师讲会计原理时,我感觉梦回本科的会计法课堂,十分亲切;而到了财务报表和公司财务部分,我留下的深刻印象则是:会计准则某种程度上成了各路做账高手绕路规避的路标,而任何一种对公司财务解读的体系,都实际上可能导向一正一反的、完全冲突的意见。
因此,财会在相当意义上的确是数字游戏和一门艺术。与此同时,正如许多其他不能量化的艺术或技艺一样,我们也必须承认,存在着了解个中三昧的达人,能够通过财会的艺术识别有价值的信息。
一家公司的杠杆率高于另一家,说明较高的那一家资本结构不佳吗?还是代表较高的那一家有一个更擅长运用杠杆的财务总监?一家公司的应收账款比率高于另一家,究竟是说明这家公司经营策略更激进,还是说明这家公司对客户的回款管理不善?
孙老师在课上,以及通过试题,反复向我们展示,财务数字是有用的、可以提供洞见的,然而它也必然伴随着误导和忽视。
结语
还记得去年夏天参加面试,那天上午,我穿着西装、打好领带,介绍说希望能在课程中增长见识、结交朋友。
其实在课程结组讨论和完成大作业的时候,仿佛没有太多的时间和同学们增进交情。反倒是课间闲聊,使我窥见他人的截然不同的经历和特性——眼界宽阔,心胸也随之宽阔;又同时使我进一步体会到律师职业的现实感。
此刻,我不时会想起过往一年里的周末凌晨走向附近宾馆的路上,在林立的玻璃幕墙间看到的月亮和几片星空。我在无人的街道暂时摘掉口罩,呼吸着从冬天到仲夏的气味——未来的画卷已悄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