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1日,在教育“双减”政策下达之后、在新学年即将来临之前,央视《对话》栏目邀请了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山东省昌乐二中校长赵丰平参加了一场特殊“大考”,他们围绕这些话题展开了讨论:
为了获得高分刷题,这种做法最大的担忧是什么?
王殿军:人一辈子需要综合能力,将来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必须是一个健康、健全的人,因为这是人一生发展的基础。如果我们在它需要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能力的阶段,牺牲了许多应该发展的东西、只追求所谓的成绩分数,未来,缺失、牺牲的这部分实际上是弥补不了的。
赵丰平:当我们的孩子走向社会,你会发现,这种学习方式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全部扼杀掉了。这是最大的担心。
唐江澎:我以语文为例。我们应该让学生在高考场上获得良好的语文成绩,这是任何一个语文老师都必须关注的,但是高考纸笔测试,没办法检测一个人全面的素养。如果一个语文老师选择让学生只做题,不让学生开口,你想想,这对孩子以后的发展是一种多么大的伤害。
何况,语文教学在我看来,更重要、首要的是要培养终身阅读者,让孩子能够在精神身体快速成长的过程中也获得精神的巨大滋养。
当年,我们推荐一个学生到清华参加自主招生,他选的是工程设计,做了PPT,讲自己为什么要报清华。面试的教授一看PPT,里面有张照片,是我们学校每个教室后面的独立书房,问他,这是什么?他说,是书房。教授说,你们读书吗?他说,读。又问,你读什么书?他说,我读了《美学散步》。之后,教授问了很多,彻底抛开了PPT的内容。出来之后,我们老师们问他面试怎么样,他说,坏了,我的PPT就没讲,给那教授带沟里去了,一直在问我读什么书,我就回答读的什么书。没想到的是,清华的教授们给了他一个最高加分,60分。我们后来从清华的教授那里得知:一个想学工程设计的理科生有3000万字的阅读量,这是我们最想要的。
学生老是围着高考,考哪搞哪,一个更大的危害就是,他的学习、生活由一个单纯的目标驱动,一旦这个目标不存在了,他后续的动力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