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 188-0018-6806
  • harveyyan@zhongyinlawyer.com

稻盛和夫:明天的方向,比今天的地位更重要

稻盛和夫:明天的方向,比今天的地位更重要

   2021-09-23T06:52:58+08:00

内容节选自:稻盛和夫 山东盛和塾

爱因斯坦说:“同一个思维层次解决不了同一个思维层次的问题,你不能用造成问题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一、创新才有未来

1、创造未来的第一原则就是告别昨天

20世纪的经验不能引领你到21世纪,明天的方向比今天的地位更重要。

Web2.0概念提出者蒂姆·奥莱利说过这样一句话,“要理解未来,就需要我们摒弃关于现在的思维模式,放弃那些看起来顺理成章甚至习以为常的思想观念”。

我们永远应该记住彼得·德鲁克的告诫,“创造未来的第一原则就是告别昨天”。

图片

2、21世纪最重要的是自我革新

①创新的前提是:概念先行

我们企业经营者,不管属于什么行业,都始终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

特别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技术革新日新月异,在现在这种经济环境下,我们一刻也不能马虎松气,不能安于现状。

哪怕是现在很赚钱的产品,随着市场的变化和技术的进步,随时都可能被淘汰。为了不被淘汰,除了勇于变革,果断接受新的挑战之外,没有别的办法。

企业一旦安于现状,停止不前,就必然会退步。企业若想持续成长发展,那么,只有自我革新,就是说,除了不断改革自己之外,别无他法。

实际上,回顾京瓷从中小企业到中坚企业、再到大企业的发展轨迹,就可以明白,京瓷的历史就是一部否定现状,面向未来,不断反复进行自我革新的历史。

而这种革新的基本内容,就是向被认为不可能成功的、困难的事业发起挑战,创造这个世界上没有的划时代的产品。

所谓划时代的产品,不是说社会已经有了这样的需求,不是说知道有了既存的市场才去提供这种产品。

即使社会还没有这种需求,通过革新性的技术开发,去创造出新的社会需求,开拓出崭新的市场。

这种革新性企业的存在,培育了新的产业,扩展了新的雇用范围,搞活了整个社会的经济。

企业的自我革新、企业要寻求变革,要推进引领时代潮流的事业,决不能在过去的延长线上依赖过去的经验,必须与过去诀别,展开自由奔放的想象。

另一方面,引领世界潮流的欧美企业,他们不是一味收集现成数据和相关技术,而是“应该创造这么一个理想的东西”,就是先创造“概念”,然后,再思考把这个概念变成现实,需要哪些相关的技术。

就是说,以概念先行,由此展开创新工作。

无论是在开发崭新技术的时候,还是企业本身为了适应新时代而进行创新时,都要允许所谓“异端的发想”,而且要主动听取,积极采纳。

如果缺乏这种能够孕育“革新”的企业风气,无论怎么激励大家要“开发新产品”、要“开拓新市场”,结果都是不奏效的。

新产品不可能顺利开发,新事业也不可能顺利拓展。

图片

②创造的本质是——突破常识的灵感

真正的创造,不是已有的科学常识的累积,它从跃动的灵感开始。这种灵感营造了哲学,被证实、被接受以后才变成科学。

只有在否定常识、否定被盲目接受的所谓科学知识之后,真正的创造才会勃发。

3、创新的启示:缺乏纯粹的目光就无法创新

我认为,成就革新事业的往往是外行。所谓的专业人士是绝对做不到的。当然,需要有专业知识和技术,我并不是轻视专业性。

但我认为,完全沉浸在专业中的人,是绝对无法实现革新性研发的,正是外行才能做到这一点。

不管是怎样的专家,重要的是能时常站在外行的角度用新鲜的眼光看待事物。

要时时抱着好奇心,不断用纯粹的目光观察事物。我认为,缺乏外行的单纯的眼光,就无法成就革新事业。

图片

我从经验中感受到的是,相比于完全沉浸在专业中的专家,起用外行而取得成功的案例很多。

总而言之,我认为在开展研发工作时,如果没有单纯而谦虚的心灵,如果不能比常人倍加努力,如果不能进入某种“狂”的状态,就无法取得出色的研发成果。

4、未来已来

我们今天面临着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面对过的巨变、剧变和聚变,小的时候,我们都知道未来与现在截然不同,但小的时候我们会认为未来是50~100年以后的事,与我无关,可是在这个近未来的时代,未来很快就会到来。

所以这是一个明天的方向比今天的地位更重要的时刻,我们要学会抛弃过去,告别昨天,创新未来。

彼得·伊利亚德曾说过一句话:

“我们处在近未来之中,我们都将面对与参与到未来之中。如果今天你不生活在未来,那么,明天你将生活在过去。”

阅读全文 →
Harvey Yan

您有什么想法?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