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 188-0018-6806
  • harveyyan@zhongyinlawyer.com

鲁冠球:一位中国农民、改革者、企业家的成长史

鲁冠球:一位中国农民、改革者、企业家的成长史

   2021-10-14T13:13:53+08:00


原文链接 从张謇到鲁冠球,为什么我们需要社会企业家?

作者 | 谷青竹 南风窗长三角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编辑 | 陈莹

近期,财经作家、澎湃新闻副总编辑胡宏伟出版了新书《鲁冠球:一位中国农民、改革者、企业家的成长史》。

选择拉远时间轴,在万向集团(以下简称“万向”)原董事局主席鲁冠球辞世3年后以独立客观的视角来为其作传,除了在情感层面表达追思和敬意、在人格层面仰望其精神世界,胡宏伟也为“从浙江眺望中国”的系列作品画上了句号。

图片

财经作家、澎湃新闻副总编辑 胡宏伟

从2001年与吴晓波合作撰写《温州悬念》,以“改革双子星”之一的温州为样本来解读中国的阶层分化现象,胡宏伟开始从时事的记录者、观察者向区域的研究者、思想者转型——保留记者的敏感度,同时尝试突破“短跑选手”缺乏前瞻力和深邃度的局限。

此后,在改革开放30年和40年之际,他分别以《中国模范生:浙江改革开放30年全记录》和《东方启动点:浙江改革开放史1978-2018》两部作品,继续“在浙江打一口洞察中国的深井”。

除了笃信要在历史维度上找寻现象背后的发展逻辑,胡宏伟坚持从人的故事入手来挖掘区域经济的本质。因而,他亦高度关注浙江的民企改革和浙商发展史。

继2002年与吴晓波再度联袂合作完成《非常营销》一书,从“术”的层面分析娃哈哈集团的产品营销策略后,此次胡宏伟聚焦鲁冠球的一生经历,则是要站在“道”的层面,以这位企业家、改革者和思想者为标杆,剖析中国企业家应当树立怎样的发展目标和人生追求。

在南风窗长三角研究院对胡宏伟的专访过程中,他强调,看待企业家的成长,不能只简单着眼于商业成功,而要回归到人的本质来探讨其人格境界是否得到提升。

图片

图片

企业家三问

到鲁冠球逝世的2017年,全国在册私营企业数量已超千万家,企业家群体蔚为大观。

但在胡宏伟看来,占据如此重要地位的社会组成力量却在发展的方向性上“呈迷乱之态”——自诩成功的资本投机者大行其道、心浮气躁的取巧者甚嚣尘上,导致盲目的技术崇拜凌驾于人文精神,疯狂的金钱追逐被膜拜为宗教。

图片

以口碑卓著的鲁冠球为镜,他为当下不时受到舆论争议的企业家们开出药方:“作为不断追求获取利润的经济组织的发起者和领导者,企业家当时时以柏拉图的终极三问反躬自省。”

一问:“我是谁?”

改革开放的坐标之上,人数极为庞大的企业家群体的成长史,是中国农民“人的解放”的历史。

何谓“人的解放”?

作为这一历史进程中最优质的个体样本,鲁冠球早在1980年代便已提出著名的“两袋投入”理论——在实现生存层面的“口袋富裕”的同时,企业家也要追求精神层面的“脑袋丰饶”。

作为终身学习者,鲁冠球生前每天6点起床,深夜12点才睡觉,日阅读量达三四万字,雷打不动。这位只有初中二年级文化水平的农民企业家曾撰写过论文120余篇,还是摘得中国企业科学管理领域最高奖“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的民营企业家第一人。

“一切变化的背后,是小农的蜕变。”胡宏伟说,“实现‘有钱人’和‘有文化的人’的统一,是企业家人格层面的第一次进化。”

图片

万向集团创立初期时厂房

二问:“我的财富应从哪里来?”

“改革开放已历经数十年,很多企业家仍将全部心思放在个人财富的堆积上,甚至不择手段地去赚取更多的金钱。”胡宏伟叹息,“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令人震惊的假冒伪劣等问题的根源。但在利润之上,企业家心中必须要有社会责任这杆衡量是非黑白的秤。”

“不做坏事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底线”。在“三鹿事件”后,鲁冠球曾发集团公开信,三令五申不能将任何私利凌驾于公众利益之上。

早在20世纪80年代,他就曾忍受着令员工垂泪的43万元惨痛损失,将3万套不合格的万向节全部作废,从而树立起“质量第一、信誉第一”的企业生产理念。

鲁冠球卖废品和张瑞敏砸冰箱,是中国企业家唤醒全员质量意识的开篇。能够做到“商人爱财,取之有道”,就如《人民日报》曾评论鲁冠球的一封公开信时所言,是因为他们了悟一个不会赚钱的企业家虽不是合格的企业家,但一个只为赚钱而抛弃公共利益的企业家绝不是真正的企业家,被抛弃是唯一的下场。

三问:“我的财富该用到哪里去?”

2019年8月的美国商业组织“商业圆桌会议”上,181家美国顶级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联合签署《公司宗旨宣言书》,将公司的首要任务定义为“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而曾经奉为圭臬的“股东至上”宗旨则被降为企业任务的第五条。

在大洋彼岸重新定义企业目的时,胡宏伟遗憾地发现中国企业家群体在价值观上未能同步实现从求“小家”富足向为“大家”奉献的再度进化。

“还是没能正确理解国家的收入分配制度。”胡宏伟认为这是一个关键问题。

首先,一些人片面强调效率,将初次分配错误等同于单纯按贡献分配。

实际上,胡宏伟指出,初次分配侧重效率的背后还有公平——一方面,政府应通过法制切实保障竞争机遇的平等;另一方面,企业的薪资分配在侧重考量个人贡献的同时还当兼顾保护集体价值。

“这方面的标杆是鲁冠球的‘外方内圆’路线,以重企业发展而轻蛋糕分割的思路,传递包容、平衡、和谐的气息。”胡宏伟说。

1983年,作为全国个人风险承包乡镇企业成功的第一人,按贡献鲁冠球应得奖金为8.7万元,达到了全厂职工人均收入的49倍。但他选择全部捐出,10年间捐出奖金有300万元之多。

在1990年代的乡镇集体企业产权制度变革中,鲁冠球又采取了“对外争取产权清晰,但对内放弃清晰的绝对化”的非私有化理念。执行效率与公平相结合的薪酬分配制度,以及“产权量化但不量化到个人”的“企业集体股”,鲁冠球放弃部分利益,是因为他看到了个人成绩背后有着来自政策、集体和社会的支持,也明白在鼓励按劳分配、用承认差别来激发生产力的同时,也必须避免分配极化导致的集体资产分解和企业活力削弱。

在初次分配之外,高收入人群基于道德对社会资源和财富自愿进行募集、捐赠和资助的三次分配,其当下实践也让胡宏伟感到担忧。

他批评道:“极端化的仇富心态当然是社会的癌细胞。但有些自认为是受害者的企业家也真有必要反思一下自己的利己本能是否已经滑向过分自私的边界。”

反观鲁冠球,他赚钱的终极目标是回报社会。

俭以养德。

鲁冠球住老式农家小楼,工作则是在上世纪80年代建的办公楼里。和“宗庆后坐高铁二等座”相似,上一代的浙商耆宿多以朴素持身。

但对慈善工程,鲁冠球却很舍得花钱。从“四个一百”、“四个一千”到“四个一万”,资助人数不断扩大的同时,覆盖面也从浙江扩展到了全国。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慈善信托,是他身故后其子鲁伟鼎遵遗志设立的“鲁冠球三农扶志基金”,全部股权对应的出资额达6亿元。

他曾说过这样一番意味深长的话:“一定要周围都好,你的企业才会好;农民都富裕起来了,你的富裕才会持久。为什么过去地主被打倒?他是少数人。”图片

鲁冠球三农扶志基金示意图图片

善与人同

企业家身在商海,也可以没有敌人。

“企业内部、企业之间、企业与世界,要在这三个关系层面做到推己及人、善与人同。”胡宏伟说道。

近年来频上头条的超长加班、过劳猝死、职场侵害等社会问题的爆发,根源于部分企业家作为雇佣者盲目推崇暴力美学式的“狼性文化”和“东风压倒西风”的斗争文化,以榨取的方式对作为劳动者的公众造成了伤害。

“多少企业家都把股东看得最重,能认识到消费者第一的都已算了不起。但在鲁冠球眼里,让员工快乐才是企业最大的社会责任。”胡宏伟说。

早期鲁冠球能够叫得出全体员工400多人的名字。即使后期人员扩张无法再一一认识,他也喜欢去车间亲切地拍拍工人的肩膀,同他们聊几句天。他曾交代秘书,凡有基层投诉,都要事无巨细向他上报,因为“员工是企业的根,对他们好一点是应该的”。

为什么鲁冠球要把呵护员工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因为当一切烟消云散后,企业仅仅是由人组成的。”胡宏伟解释道,“信任是最低的成本。对员工情感与物质的投入,一定是一家企业回报最高的投资。”

“想主人事,干主人活,尽主人责,享主人乐。”鲁冠球还提倡弘扬员工的“主人翁”地位。2008年次贷危机,从未出现过亏损的万向第一次感受到了深不见底的寒意。但他坚持不裁员、不减薪、不降福利,“不能只在企业发展需要员工出大力、流大汗的时候说他是主人,而当发生困难就不作数了。”

只有在内部营造企业家、管理者和产业工人之间共存、共融、共赢的利益共同体,这样的故事才会俯拾皆是。

面临客户质量质疑时,万向曾有12名员工主动请缨,以40天夜以继日的苦战和决不放过的态度,从600多万根滚针中将规定允许存在范围内的120多根不合格产品一一剔出。

大雪封路延宕交货时,万向车队驾驶员们比鲁冠球还心焦,情愿以每小时5公里的低速在严寒中坚持行进几十小时,确保货物准时抵港。

无怪乎他能引得外商赞叹:“鲁,你的员工真好!”

图片

万向研究院,1996年被原国家经贸委、财政部、海关总署联合批准为国家级技术中心

从内部生态走向社会,在市场经济下企业必然会经历原材料之争、价格之争、质量之争和市场之争。

但竞争也有良性与恶性之分。

恶性者通常会陷入“你死我活”的零和战场。相反,胡宏伟发现,若企业不以消灭竞争者为目的,以外部压力督促自身提升,反而能够进一步打造良好的产业生态。

鲁冠球成为民间的“浙商教父”,靠的正是良性竞争的格局和胸怀。“要在自己胜利的同时,让他人获益。只有超越了一己之利,企业才能有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然而令胡宏伟感到惋惜的是,不在少数的企业家不仅在处理国内关系时失于峭急,也在处理国际关系中尽显功利。贩卖垃圾产品的有之,收购外企后精华引入国内、工人就地遗弃的有之,导致中国企业在海外传回了一些不和谐的摩擦音。

“要做受世界认可的中国企业,企业家们必须抱持敬畏之心。”他说道。

怎么定义“敬畏之心”?

作为国际化意识最早苏醒的中国企业家之一,鲁冠球的理解是“以创造和分享代替攫取”。

在此宗旨下,万向总部对被收购的美国本土公司只保留财务监管人身份,万向美国公司则执行“三少”策略:很少辞退原任高管,很少裁减原有员工,很少转卖公司赚取差价。

1998年,为了树立扎根美国的投资者形象,鲁冠球甚至批准了一项220万美元的高尔夫球场收购案,以示“入乡随俗”。

他获得了成功——万向美国公司成为了美国中西部地区最大的中国企业,伊利诺伊州政府还将每年的8月12日定为“万向日”。

从万向赢得国际尊重的经验,胡宏伟意识到企业的国际化要与企业家人格的国际化挂钩。“这是一步步实现自我观念涅槃,彻底与小农意识告别的过程。”

——抛弃小农式的画地为牢,坚持基于开放融合的企业本土化。

——摒弃小农式的狡黠与自以为是的小聪明,坚持基于契约和规则的诚信。

——摒弃小农式你死我活的狭隘自私,坚持基于共存共荣理念的利益分享。

利他最终可以利己,而利己的目的又是利他。处理好此二者的关系,企业家便能够以和解、兼容的姿态面对外界,就像一滴迂回曲折的水融入大海那样,懂得进退又勇往直前。图片

万向集团图片

政商之道

很多企业家热衷于研究胡雪岩的政商之道。但在胡宏伟看来,欲从“术”中一窥真谛,未免舍本逐末、剑走偏锋。

作为一家常青不倒的体制外本土企业,万向既能突破现行体制掣肘又能始终主动纳入国家经济主流,既能坚守市场经济规则又能在跌宕曲折的转型期始终获得国家的充分认可。有人则将之归因于鲁冠球的“高度政治敏感和智慧”。

对此,胡宏伟的看法也有不同。

“鲁冠球其人,内心世界和外在行为具有高度一致性。他所谓的‘政治嗅觉’不是动用技巧表达空洞的概念或说教,而是基于其人生追求而成为共同富裕的自觉践行者”。

鲁冠球秉持一生只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其事业在奉献社会的大主题下由“整车梦”的明线和“扶农脱贫”的暗线串联而成。

因为新能源可以带来“蓝蓝的天、纯净的水和新鲜的空气”,万向只造电动汽车。虽投入已逾百亿而鲜有回报,但他从未后悔或退缩。

图片

万向集团Karma汽车公司位于加州的生产制造厂线

“以工补农、反哺农业”的现代化农业梦想,也曾在最初的“桃花源”和创汇农业项目中遭受19亿亏损的打击。然而鲁冠球不改初心、屡败屡战,最终万向三农板块在规律显现后发展为总资产超50亿元、惠及数百万农民的农业产业巨轮。

大道至简。

张謇能够流芳百年,鲁冠球曾被浙江省领导盛赞为“人格层面近乎完人”,这两位社会企业家的金牌口碑缘于准确把握个人与群体的关系,找到了无私和利己之间的公约数,最终进化为“从利己出发的利他主义者”,推动财富创造走向泽被最广大社会阶层的共同富裕。

前辈英雄已作古,下一位堪称伟大的中国企业家会是谁?

阅读全文 →
Harvey Yan

您有什么想法?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