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 述:秦朔 商业观察家、秦朔朋友圈发起人
编 辑:张启玉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2021年,这一年是个什么年?
我喜欢做企业的微观调研,每当我在社交媒体的舆论场上感到忧虑、担心、焦灼的时候,我就会去到一线观察,这会带给我很多信心。
究其原因,是中国企业,特别是长期专注于生产型创新的企业,不仅给我们造了饭碗,也促进了今天中国很多知识、科技的不断扩散,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整个市场化的专业程度、创新程度、品质等等。这是一股鲜活的力量。
因此在一年的尾声,我想来聊聊“这一年的中国企业”,或者说对于企业来说,这一年是个什么年?
首先从一些问题出发来看,我认为今年是市场经济的调整之年,是民营经济的动荡之年,是社会情绪的喷发之年,是互联网企业的失色之年。
虽然很多互联网公司的收入和利润还在增长,但它们的估值普遍有比较大的下降,像互联网教培行业几乎是全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垮塌。
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我还想谈谈今年的另外几个关键词:
中国对科创的重视并非始自今天。
1986年中国的“863”计划,小平同志就提出中国要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2006年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也提到了自主创新战略。
但应该说,2018年底的“孟晚舟事件”和2019年5月华为被纳入实体清单事件才在最广泛地意义上使我们意识到:科创这个槛不过,中国的伟大复兴这一关也过不去。
在2019年,科创板正式开板。当年7月22日,科创板首批公司上市。
科创板作为服务知识创新型经济的非常重要的资本市场组成部分,这几年发挥了很大作用,今年我们又有了北交所,是服务中小型的创新企业的主阵地。我觉得科创的主题还在持续升华。
今年工信部发布了一个计划,力争到2025年,通过中小企业“双创”带动孵化100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10万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概括起来就是“百十万千”,通过这个梯度培育体系,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
我们希望中小企业不断做优、做强,掌握某项“独门绝技”,把目标盯着单项冠军或者配套专家。
今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标志着这项工作全面正式开启。意见提出了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等5个方面主要目标。
这些目标如能如期实现,我国将完成碳排放强度全球最大降幅,用历史上最短的时间从碳排放峰值实现碳中和。这也将深刻影响和重塑中国的工业体系、能源体系。
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要达到80%以上。
这方面给我们最直观的印象就是资本市场上,跟“双碳”有明确相关性的很多公司,比如隆基股份、中环股份、宁德时代、比亚迪等,都有非常优异的表现,他们的业绩也有非常明确的提升。
今年的世界财富500强,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加起来一共有143家,如果剔除掉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的企业,中国大陆的企业不到130家。
这其中,95家是属于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以及地方国资和地方财政厅的企业,比如属于福建省财政厅的兴业银行。
换句话说,今年全世界规模最大的500家企业,中国国有企业在其中占了接近20%。
考虑到现在还在成立新的央企,一些地方的国有企业也在合并和充实,根据我的判断,未来中国国有企业在世界财富500强中的数量占到25%也是有可能的。
除此之外,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和国资委数据,今年国有控股企业特别是央企,利润增速远远高于民企,所以我觉得今年是国企地位的提升之年。
最后,今年其实也是第三次分配的点题之年,这方面我就不展开了。
以上是我对今年一个总体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