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exrenge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19738515/answer/2372487274
来源:知乎
虽然从二战到上世纪80年代,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劳动时间有过短暂的缩短。但假如用一万年为尺度,绘制一张人类工作时长的曲线。你会发现,这条曲线是一路走高的:在狩猎时代,人们的工作节奏是狩猎两三天,然后再休息两三天;到了农耕时代,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太阳落山我下班;而进入工业时代,人们每周至少要工作40小时,太阳落山我点灯加班。再看看现在,我们可能会说出这样的话:我会赶在天亮之前把bug补好。我会在明早8点之前把文件发您邮箱。而且说这话还完全出于自愿和主动,你看够魔幻吧?我不知道这条劳动时间的曲线,未来会是什么走向,但我绝不会像凯恩斯那么乐观,觉得未来的人会因为无所事事而烦恼。当然,我并不想给你一个完全悲观的论调。也许“极简主义”,是对抗过劳时代的最好武器。工作上极简一点,对于管理者,没必要开的会,就别开了,90%的会议其实都没球用。PPT也让员式少做一点,有时几句话就能解决的事情,干嘛非要折腾员工呢?如果你是一名普通员工,也可以遵循极简原则。比如一次专注做一件事,直接拒绝不必要的任务等等,有研究表明,这样可以节约27.1%的时间。生活上也要极简一点,买东西之前,多问问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这玩意。这种理性思考往往会避免你剁手,因为冲动性消费占消费品的32%还多,这样不仅省钱,还省下宝贵的精力。实事上,朴素的生活也是一种享受,一杯清茶一本书的乐趣,虽然不浓烈,但是持久及深厚。最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极简,过劳的本质是焦虑。而焦虑源于我们对未来的恐惧,说白了,就是想的太多。但是,谁能预料未来的事情呢?初中时,我的语文老师说,“为有我这样的一个学生而感到耻辱……”她可能打死也想不到,20年后,我竟然成为了一名作家。正因为有了这段经历,我没有让孩子去参加那个补习班,不是因为贵,而是我相信还存在更多的可能。他喜欢游泳,而且成绩很好,搞不好将来是个游泳健将;他喜欢B站,爱研究视频编辑,搞不好将来是个不错的UP主;当然,他也可能成为游泳健将兼UP主。既然有那么多可能,我们为何要急于预测和焦虑呢?就像社会学家郑野夫说的:“这是一个千年未遇的大时代,大家的温饱都解决了,可是我们却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更焦虑,这太不可思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