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 188-0018-6806
  • harveyyan@zhongyinlawyer.com

谈谈做人与做官

谈谈做人与做官

   2022-06-24T07:16:37+08:00

谈谈做人与做官

——在国家行政学院新疆昌吉主要领导干部班学员论坛的讲评提纲
张传禄

(2013-9-21)

刚才,大家围绕“如何做人与做官”“做人与做官的关系”“为什么好人不一定是好官”“做不好官的原因”等问题,做了极为精彩的发言,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大家都是置身一线的主要领导干部,对做人与做官体会很深,感悟很深,总结得非常到位,听后受益匪浅。下面我也做个发言。受大家发言启发,我谈这么几点看法,仅供参考。

第一,记住“三大课题”——做人、做官、做事

做人一生一世,做官一时一地。一撇一捺写出个人,一生一世才能做成个人。我国自古至今一直强调“做官先做人”,只有先做个好人,才可能做个好官。一个人可以不做官,但一定要做人、做事。有几句话对领导干部讲应牢记在心:做人是基础,做官是责任,做事是目的。

有人说,作为领导干部,一要干净,二要干事。干净而不干事,算不上好官;干事而不干净,也算不上好官。

还有人说,作为领导干部,要多做好事,少做错事,不做坏事。

还有人说,作为领导干部,要管得了自己,帮得了百姓,镇得住坏人。

著名剧作家苏叔阳有个“三事儿主义”,可供参考:一是政治上不惹事儿,二是经济上不出事儿,三是为国家多干点事儿。

过去人们经常说,老老实实做人,清清白白做官,勤勤恳恳做事。

还有一种说法,做人不怕吃亏,做事不怕吃苦,做官不怕吃淡。前两句话好理解,后一句的意思是,当官不能贪,不能捞油水、谋私利,如明镜,如清风,如淡水。

孙中山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这话揭示出了为人、为官的真谛。曾经当选为首届“中国时代十大新闻人物”的中共长治市委书记吕日周,在担任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后,有记者采访问他:有人描述政协工作——不干事没有意思,少干点事意思意思,干事干得多了,有人就会问你是什么意思?对此,你有何看法?

吕日周回答说:不论在任何岗位上,都要做事情。有实权,可以做大事;有虚权,可以做实事;没有权,可以做好事。雷锋有什么权?做了那么多好事,他不过是个班长,我的地位比他高多了。现在,官场中有人逐利现象严重,好像没实权干不成事,没“油水”干不好事。由于这种错误导向,当官不是职业,而是成了身份。当官之后就不去学习一技之长,不学习文化,不钻研业务,不探讨学问,这就没有做事的本领了,这很危险。我自己给自己找很多事情去做,该做的事太多了,越做越有意思……”

第二,警惕“三大陷阱”——权力、金钱、美色

古今中外,为官者都面临着“三大陷阱”——权力、金钱、美色。

权力为什么是陷阱?因为权力是一柄魔杖。

首先,权力是个好东西。一朝权在手,能把令来行。手中有了权,就能把个体的意志变成集体的意志,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更好地为他人和社会服务。“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曾是不少为官者的真实写照。进入现代社会,各种保障机制日趋完善,对当官的各方面关照都很周到,国外实行高薪制自不必细说,当一任稍微大一点的官儿,所得薪水足够个人和家庭一生的享用。我国实行薪金制,虽然当官的薪金在整个社会不是最高的,但基本保障还是能满足的。总的来说,当官掌权好处多多:生活上有保障,人格上受尊重,价值上能体现。

其次,权力也是个坏东西。权力是个双刃剑,能造福,也能惹祸。有些人,没有权势是个好人,一旦有了一定的权力就成了坏蛋,搞起诸如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勾当。有些人,没有权势日子过的挺恬静,没有人打搅,没人干扰,更没有人拉拢、腐蚀、陷害,一旦有了权,糖衣炮弹防不胜防,美色,美物,美金,美言,有时“四弹”齐发,有时交替使用,直至你中弹倒下去。在当前更有个别人,为了争得权力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不惜重金雇杀手杀掉他认为的竞争对手,当然,这样的人也定然难逃受惩罚的命运。

再次,权力还是个怪东西。权力往往会放大人的缺点。比如,私心较重,一个普通人固然也需要克服,但影响不会那么大;但是当一个人掌了权后,这点私心就会被放大,在私心的指导下,就会办事不公,危害别人,危害事业,影响一大片。同时,权力又会缩小人的优点。一个人没有当领导的时候,可能对他所做的工作还能应付自如,甚至还是行业的模范,但当上领导之后,他原来的那一点能力,那一点水平,就显得不够用了。这就是所谓的好人不一定是好官。所以,为官者就不能按一般人的道德水准和能力素质要求自己。

权力是陷阱,主要是它的腐蚀力太强。你大权在握的时候,下面的人会巴结你;外面的人会奉承你。人家可不是巴结你这个人,而是巴结你手中的权,所以掌权的人对这一点一定要很清醒。有权的人最害怕别人知道你手中的权是什么,如果让人知道了你掌有某个方面的权力,人家就盯上你了,一定要从你身上捞到好处。而且,不论是用钱、用色,还是用其他手段,直到把你拉下水,为他所用。

权力、金钱和美色是联系在一起的。一个领导干部,一旦手中有了一定的权力,他往往面临着两种诱惑。一个是金钱,一个是美色。权力犹如一根藤,金钱和美色则是这个藤上结出的两个“苦瓜”。那些贪官的眼睛,往往是一只盯着钱,一只盯着色。权力需要金钱作支撑,金钱、美色需要权力做靠山。这就是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有人总结出现在贪官的“一二三”现象:一个贪婪的老婆,包着着若干个二奶,中间有不少第三者插足。

从辩证的观点来看,权力、金钱、美色,本身没有什么不好。权力可以做好事,也可以做坏事,可以使人流芳百世,也可以使人遗臭万年。自古大忠大善、大奸大恶之人,都是有权之人。金钱、美色也是一样,它既能给人带来幸福,也能给人带来灾难。为官者不可能把权力、金钱、美色带进坟墓,而权力、金钱、美色却可以把为官者送进坟墓。须知这个世界既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也不是有权人的世界,而是有心人的世界。

是跌入陷阱,还是走向辉煌,关键在自己,命运总是掌握在自己手中。正如有人说的,“贪廉一念间,阴阳两世界。”如果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能够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管住不良欲望,戒除非分之想,不为权力所迷,不为金钱所惑,不为美色所动,那么,就能够做到毛泽东同志指出的那样,“为人民,几十年,拒腐蚀,永不沾”。

第三,守住“三条底线”——道德、纪律、法律

“底线”是指一种境界,是指不能含糊,不能推卸,必须坚持,必须做到的事情。领导干部必须坚持的三条底线是:道德、纪律、法律。道德属于自律,纪律和法律属于他律。这“两律”缺一不可。、

做人与做官,为什么一定要坚持“底线”?因为官场诱惑男人,同样诱惑女人。有些醉心于做官的人,一门心思挤进官场,挤进了官场,又千方百计保住官位。为此,这些人便没有任何禁忌,不用说增强党性,严守党纪,他们甚至可以不要道德、不讲良心。有的女贪官甚至出卖尊严、自降人格、甘献身体。可见,人在官场,若不能保持清醒头脑,严守“底线”,会异化得多么可耻,多么可怕。

官有“官德”,民有“民德”。人,既是自然人,又是社会人。一个人缺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缺德。毛泽东同志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号召人们向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学习,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他把“有道德”当成做人的很重要的一条标准。邓小平同志提倡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其中很重要的一条也是要做到“有道德”。

道德、纪律、法律这三条底线是分层次的。如果说道德是低压线,那么,纪律就是中压线,而法律就是高压线。违反了道德这条底线,就会受到舆论的谴责,自己心里也不好受;违反了纪律这条底线,就会受到党纪政纪处分。违法了法律这条底线,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要守住“底线”,关键是对这些底线要有敬畏感。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曾经问众大臣:“天下何人最快活?”对此,大臣们众说纷纭。有的说功成名就者快活,有的说金榜题名者快活,有的说妻妾成群者快活。朱元璋面露不悦之色。这时,有个叫万钢的大臣答道:敬畏法度者快活!朱元璋听后极为赞赏,连声说道,讲得好!讲得好!

所谓敬畏法度,就是害怕受到法律制裁的意思。作为领导干部,切忌有权大于一切的无所畏惧意识,自觉把自己置于道德、纪律、法律的约束之下。“上帝想要谁灭亡,必定先令他疯狂”。那些出问题的官员,并不是一开始就坏,他们很多人开始时谨慎小心,但在事业有所成就时,就开始飘飘然,忘乎所以,甚至疯狂所为,以致酿成悲剧。

从现代法制的角度来讲,法律有两条基本原则,其一,“凡是法律未禁止的,都是允许的”;其二,“凡是法律未允许的,都是禁止的”(道德和纪律也是如此)。立法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一种程序,树立一种意识。这个程序,是用法律(包括道德、纪律)调整出来的有条不紊的社会关系。这个意识,是人们做出具体行动时,不忘记法律(道德、纪律)的制约。带着这个意识,不破坏法定程序,是自由的,反之则是不快活的。正如孟德斯鸠所言:“自由是做法律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也就是说,做“敬畏法度者”,时刻用法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做与法律规定相违背的事情,就会拥有自由;相反,不畏法度的人,无法无天,我行我素,置党纪国法于不顾,最终必定会受到应有的制裁。不仅官做不成了,甚至连做人的自由也没有了。所以,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官,只有做到守住“底线”,才能做到一生平安。

第四,记住“三条忠告”——慎独、慎欲、慎微

在物欲横流的时代,面对众多的诱惑,做个好人,做个好官的确不易。厦门特大走私案大家都很清楚。赖昌星有句口头禅:“我不怕共产党有党纪法规,就怕共产党人没有爱好。”于是他从研究某些人的爱好入手,投其所好,几乎“无往而不胜”。将上至国家公安部副部长,下至厦门市市委副书记、副市长,海关关长等160多名党员干部一个个“摆平”,使之成为其走私的保护伞。较为典型的例子要算接培勇了,这个厦门海关原副关长,面对赖昌星三番五次抛出的金钱、送其儿子出国读书等诱饵均未动心。但工于心计的赖昌星并未死心,在多方打探得知接培勇爱好书画后,便用九位知名画家联合创作的一幅《牡丹图》和一套6.5万元的绝版书把他收买了。接培勇没有倒在金钱上,却栽在了高雅的爱好上,实在可悲可叹。

现在有种说法,如今当官已成“高危职业”。有人做了个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平均每月有一名省部级高官受处分,平均每天有7.5名县处级以上干部落马。这一方面说明我们党反腐败的决心和力度,腐败分子无藏身之地。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一些党员干部腐化变质、前腐后继。现在贪官大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贫困的少年,奋斗的青年,上进的中年,悲惨的晚年。不能不令人深思。那么如何才能防止类似悲剧的发生?除完善制度体制,使官员们不能贪腐外,就为官者本人来讲,记住三条忠告非常重要,这就是慎独、慎欲、慎微。

所谓慎独,也就是在没有任何监督的情况下,仍能够谨慎自律,严格要求自己;所谓慎欲,就是不放纵欲望,将其纳入自己的理性、理智的范围结构中,让欲望听从自己的调遣;所谓慎微,就是注意防微杜渐。这些道理,浅显易懂,可以说为官者哪个人都明白。然而,令人不可思议是,最容易明白的道理往往最不容易接受,最需要吸取的教训常常最难于消化。那些贪官不论是“老虎”还是“苍蝇”,大都能从“三不慎”上找到原因。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有人总结出职务犯罪的四种心态:

一是从众心理。感到现在就是这个风气,水至清则无鱼,洁身自好则孤独。不送不收不合时宜。

二是失衡心理。当看到与自己从事同一类工作的人赚了大钱,收入明显比自己高时,心理就会失去平衡,认为自己手中有权,有机会能捞时就应多捞些,能捞多少是多少。

三是畸形亲情心理。职务犯罪者将儿女和家庭的利益置于法律之上,为了家庭利益,不计后果去犯罪。所以有人说,官场贿赂文化的成因之一,是做父母的,不管自己薪水再高,还要想着留给孩子,因此他还要贪,直至贪得无厌。

四是侥幸心理。这是最主要的原因。侥幸心理是一种非常不健康的心理。它常常使人做出不正确的判断,错误地估计形势,从而迷失方向,误入歧途。它给人们的消极心理暗示主要有三个方面:⑴小节无害。怀有这种心理的人,不懂得小与大的联系,不明白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道理,总是认为小的失误、错误、隐患可以原谅,可以理解,因而在不知不觉中,思想发生了蜕变,问题发生了质变,个人走上了违法违纪的道路。⑵从众攀比。这种人不是把党纪国法、条令条例、规章制度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而是把眼睛盯在别人的身上,特别是看到他人因违法违纪占了便宜得到好处的时候,心理感到不平衡,觉得他能这么做,我为什么不能?结果在那种不做白不做、不捞白不捞的心理驱使下,一步走上歧途。⑶过高估计自己。有的人总是爱耍小聪明,感到只要自己算计得好,伪装得巧妙,事情办得隐蔽,能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做了违法违纪的事情也不会被发现。殊不知组织和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伸手必被捉,谁也逃脱不了这个规律。

做到“三慎”,首要的是坚定理想信念。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就能经受住各种各样的考验,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其次是要培养健康的人格和心理。过去对待出了问题的人,总是从政治思想方面找原因多,这当然很重要,但是不全面。人格心理不健康,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所以,一定要有健康的人格和心理,谨防心态亚健康。刚才讲的从众心理、攀比心理、畸形亲情心理、侥幸心理等,都属于不健康的人格心理,应当警惕和戒除。

第五,把握好“三个圈”——工作圈、生活圈、交际圈

为人为官都离不开这“三个圈”。工作圈是事业的平台,共产党的官,是为党和人民尽义务的,要像周恩来总理那样,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地努力工作。什么事就怕看透了,把官看透了,就是个责任;把权看透了,就是个义务;把钱看透了,就是那么回事。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公道正派,清正廉洁。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上不愧党,下不愧民;上不负重托,下不负重望。

要有明智的私生活。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领导干部的私生活不能背离伦理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要培养高雅的兴趣爱好。林语堂曾经说:“名、利、色、权,都可以把人弄得神魂不定,只有这个‘趣’字,才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作为领导干部,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最好在业余时间,培养和发展一些兴趣爱好,例如琴棋书画,或是花虫鱼草,这样有助于消除生活的单调、枯燥、寂寞、烦恼,调节心态,振奋精神,保持体力、智力、精力的平衡。

要净化交往圈。一要多串“冷门”,少串“热门”。多串“冷门”,就是谁有困难、谁生病了,甚至谁犯了错误,一定要去看一看、谈一谈,帮助他们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少串“热门”,就是谁升官了,谁发财了,有人会去凑热闹,用不着你去凑热闹。二要多交穷朋友,少交富朋友。做到亲近“一老一小”,就是要亲近离退休干部和青少年、幼儿园的小孩子;要远离“一老一小”,就是远离“老板”和“小姐”。很多人犯错误,搞腐败以至中途落马,往往是从亲近这后面的“一老一小”开始的。三是警惕“三种人”:这就是不太熟悉特别能套近乎的人,挣钱不多特别能花钱的人,权力不大特别能办事的人。远离这“三种人”肯定不会吃亏上当。

阅读全文 →
Harvey Yan

您有什么想法?

%d 博主赞过: